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淮北市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动态要闻 残联机构 信息公开 教育培训 劳动就业 政策法规 维护权益 民生工程 康复服务 通知公告
天气预报:
康复训练
康复知识
康复机构
康复文件
残疾人体育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2024年淮北市残疾人按比例...
淮北市残疾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项目...
淮北市残疾人服务中心物业服务项目...
关于延长2023年全国残疾人按比...
关于2023年度淮北市残疾人按比...
关于延期2023年度淮北市按比例...
濉溪县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3...
关于开展2023年度淮北市按比例...
信息公开
公开指南
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您当前位置:淮北市残疾人联合会>> 康复知识>>正文
孤独症儿童康复之行为训练基本原则及具体操作
【字体大小: 】  【发布日期:2015年7月30日】  【文章来源:淮北市残联】  【浏览次数:20907次】

一、行为训练的基本原则

1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行为是重要的沟通工具。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都表现在异常的行为上,但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功能和意义。

2、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条件的反映,外界条件包括行为发生之前的刺激和行为发生之后产生的结果。通过控制“刺激和结果”可以使行为发生改变。

3、用哭闹表达自己的需求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条件的反应,外界条件包括行为发生之前的刺激和行为发生后产生的结果。通过控制刺激结果可以使行为发生改变。

行为训练法就是通过对刺激的控制(例如:发出指令、设计教学环境等)和对结果的控制(例如:对孩子的反应给与奖励或不给与奖励),达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

行为的改变主要有两个含义:

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行为,即正确的反应,也叫做行为的塑造;

减弱、消除孩子的不适当的行为,即错误的反应或问题行为,也叫做行为的削减。什么是适当的行为或正确反应,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或错误反应呢?请见表中举例说明:

意愿与指令

不适当行为/错误反应

适当行为/正确反应

想要吃巧克力时

孩子尖叫

孩子说:“我想……”

大人说:“坐下^

孩子跑开

孩子坐下来

二、行为训练的具体操作

() 基本要领

1、行为的分解:行为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细小的、可以观测到的单元。例如画圆圈这个行为,可以分解为拿起笔左手按住纸用笔在纸上画画完后抬起笔”……

2、找出孩子尚不能够完成的单元行为,逐一训练。必要时还可以对一个单元行为再进行细分解。

3、每个行为的训练都要重复多个回合(回合的概念请参见后面的说明),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地达到标准。

4、训练开始时是一对一的形式,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以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在对行为进行分解之后,每一个单元行为的训练都体现在一个操作程序中,在行为训练法中被称为回合操作教学法DTT)。它的特点就是将每一个行为的训练放在一个个操作回合中进行,不断地重复回合,记录每一个回合的结果,以此来测量孩子学习的进度,并据此制订针对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案。是否掌握了DTT的基本要素和程序,能否在训练中熟练地操作回合,既体现训练人员的专业基本功,也直接关系到行为训练法的质量和效果。

1DTT的五个要素

1)指令:用语言或动作、图片给予孩子刺激,表达训练者的要求。如:“坐下。” 把杯子放到桌子上。

 

2辅助:一种附加的刺激,有意识地引发孩子的正确行为反应。例如:在听到指令坐下后,孩子仍然站在那里,需要帮助他理解应该如何动作(如按住他的肩膀向下用力)。

3)反应:孩子在听到指令后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正确的(符合训练者期望),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不符合训练者期望)。后者需要辅助。

4)强化:是训练者对孩子的反应所作出的反馈行为,对孩子正确的反应(如在听到坐下后,孩子坐到椅子上)给予强化(奖励);而对不正确的反应则不给予强化。

5)停顿:表示一个回合的结束,而在下一个回合开始之前一定要有的时间空隙,可以用来整理教具和记录孩子的反应情况。

 

2、回合公式:即五要素的操作顺序。

3、应用举例:训练“拿杯子”。

(三)指令的技巧

正确地发指令是行为训练中DTT回合操作的第一要素,它体现了行为改变中对刺激这一环节的控制,从而达到使行为改变的目的。发指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重复性:每个回合中,指令只出现一次。重复指令只能使孩子错误地理解为对指令可以不作出正确的反应。

正确的做法是训练者说:拿杯子。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反应,则给予辅助,并夸奖真棒,停顿后开始下一个回合。

常见的错误做法是训练者说:拿杯子。孩子没有作出正确反应。训练者并没有收起杯子,也没有停顿,却一再说:拿杯子。”“拿杯子

2、统一性:训练一个行为时,每个回合中发出的指令都要一致,随意地变换会让孩子对刺激信号产生混乱的感觉。如果指令是坐下,就不要在下一个回合中将指令变成坐到椅子上

3、简明扼要:发指令必须简单,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要在指令中加人过多累赘的内容,否则孩子可能会弄不清究竟要他做什么。说:拿杯子而不说拿桌子上那个红色的杯子

(四)强化的技巧

强化是行为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操作技巧。当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时一定要给予强化,否则正确的反应行为不会持续出现。强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激发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消除对学习性活动的恐惧和退缩。运用强化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一旦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就要立刻给予夸赞和奖励,动作和表情要夸张,让孩子注意到这个奖励与自己刚才的反应有因果关系。

2、准确:一定是在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时才给予强化,千万不要强化了孩子的错误反应。

强化是让孩子理解到,跟随指令作出正确反应会得到愉快的结果。

3、注意强化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如果孩子对一个行为课题已经有正确反应的能力,就可以在几个回合之后再给予一次强化(说:很好!),夸张的程度也逐渐减小,不再给食物奖励。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一般的社会情境(因为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别人不会像训练时那样夸张和频繁地夸奖他)。但如果孩子在某一天,或遇到一个新的课题时,适应能力又会变得很差,这时对他的正确反应,无论是强化的频率和强度都要及时提高。

 

强化力度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做的排列

,

社会性强化物:夸奖的言辞、表情,中断训练片刻,孩子喜欢的活动如拥抱、亲吻等

初级强化物(食品、饮料、孩子的依恋性物品)

回合次数

十分夸张地

夸张地

有时有

1

1

十分夸张地

夸张地

1

1

十分夸张地

夸张地

有时有

2~更多

2~更多

一般

2~更多

 

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有社会性强化再出示初级强化物,最终的目的是用社会性强化替代初级强化物。

(五)辅助的技巧

孤独症儿童常常有不听指令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对指令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也是孤独症患者社会交往障碍的典型表现。使用辅助的技巧可以使训练回合按照训练者的期望进行下去,帮助孩子在别人的指令和自己的反应动作之间建立联系。换句话说,就是使孩子知道在听到指令如拿杯子之后,应该抬起自己的手。运用辅助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辅助的使用一定要与强化相结合:既进行辅助,又对孩子的进行鼓励。

 

家长在这种情境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是:辅助孩子拿起笔之后,再也没有心情夸赞和奖励孩子,因为觉得这么简单的动作还要我帮助才能完成,就不应该再夸奖了。而辅助和夸奖正是为了告诉孩子这样做就对了!”没有夸奖,辅助就失去了意义。

 

在语言训练中,辅助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孩子应该说的话替他说出来,并夸奖孩子听了这句话,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建立起联系。

2辅助的消失是目的:辅助是为了帮助孩子准确地理解指令的含义,使他感受到成功并得到奖励。辅助不是代劳,辅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独立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运用辅助的原则是: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要及时地给予辅助,但从第一次辅助开始,就要想到将来撤除辅助,即需要设法在下一个回合中尝试减弱辅助的程度。

如果在尝试减弱辅助后孩子没有出现正确的反应,要立即将辅助的程度重新提高。即使如此,在后一个回合中也要继续尝试减弱辅助的程度。

每一个辅助消失的阶段都可能有反复,辅助的程度要随时准备再次反复。

3辅助的形式

1)身体辅助:通过接触患儿的身体以帮助他作出正确反应,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体辅助。

2)动作示范:通过示范指令要求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

 

可以在一个回合里同时使用几种辅助的形式,以要求孩子坐下为例:如果训练者在示范之后,孩子仍没有坐下来,训练者可以再用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向下用力(身体辅助),提示孩子应该有的正确反应。

3)手势辅助:用手势动作(指点、示意)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4)方位辅助:将刺激物放到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方位辅助的消失:在下一个回合中将应该拿的物品放回原处,甚至放在较远的一边,直至无论在任何位置孩子都能准确地拿到指令中的物品。

5)语目辅助: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或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正确答案。

6)视觉辅助: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

(六)其他训练技巧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行为训练(ABA)DTT回合操作法的基本技巧。行为训练的基本操作技术还有一些重要的方法。

1、塑造法:将孩子达到正确反应的过程分为若干个步骤,对近似于正确的反应给予强化。原则是只要孩子在这一回合中反应比上一次更趋近于正确的标准,就要给予夸赞和奖励,而不是一定要等到孩子的反应完全正确后再进行强化。以画圆圈为例,只要孩子画出的图形近似于圆圈,就应当进行强化;

 

2、连环法:将一个活动(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的单元行为,在确定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每一个单元行为后,再将它们连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学,最终使孩子独立地完成包含有一系列动作的这个活动。

例如刷牙可以分解为:

拿起牙膏拧开盖子;

拿起牙刷;

往牙刷上挤牙膏;

放下牙膏拿起杯子;

接水关水;

漱口;

刷牙;

漱口;

放回杯子和牙刷等等环节。

在训练孩子学会每一个单元的动作后,再将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进行练习。可以从第一步开始(前进连环法),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做到最后一步:

+>>>>++>>>>+++>>>>++++……+

也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后退连环法):

+>>>>++>>>>+++>>>>+……++++

3、泛化: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的行为,需要到改变了的环境中再练习。例如:人员的变化(妈妈教会了再让爸爸来教,老师教会了再换成妈妈来教);环境的变化(同样的指令换一个房间再练习);材料的变化(实物换成卡片,数珠子换成数杯子)等等。只有泛化成功,训练才算是达到了效果——孩子学会了这个行为。

行为训练人员只有在大量的回合操作练习后才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要贯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证明,训练开始的最佳年龄是36岁,而且越早越好;训练的强度是每天5~6小时,每周5天;在非训练时间也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强化正确行为的原则;孩子经常接触的人也要齐心协力地配合,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训练效果的出现和巩固。

 

【 打印    关闭 】
相关文章
孤独症儿童康复之行为训练基本原则及具体操作
 

版权所有©淮北市残疾人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惠黎路16号  邮编:235000
网站管理 电话:0561-3051300

工信部备案号:皖ICP备13016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