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疫情防控责任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 |
|
|
为扎实做好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淮北市聋儿语训中心在省残联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并结合机构实际,创新举措,不断织密织牢机构疫情防控网,切实保障了机构全体师生及家长的生命健康安全。 一、领导重视,疫情防控部署周密 为科学、规范、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市残联党组高度重视,根据需要,定期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亲临现场观摩指导机构疫情防控模拟演练,查看防疫物资储备,实地检查督导机构疫情防控流程具体实施情况;同时邀请市疾控专家开展疫情防控专题知识培训,对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疫情防控的方法和措施。 二、措施得力,疫情防控扎实有序 (一)开训前 一是制定“四案八制”,压实主体责任。在开训前制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心理干预方案、教育管理方案和场地消毒等8项制度。同时明确由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细化各小组工作机制,做到疫情防控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二是加强健康监测,严格落实健康申报。开训14天前通过机构群、班级家长群摸排全体师生、家长及家庭成员外出情况,并要求开训14天内原则上不离开居住地、不外出旅行,同时开展健康监测,全体师生及家长每天要测量体温并进行记录。开训前2天,为全体师生、家长进行核酸检测。开训当天,全体师生及家长需提供《健康申报表》、《承诺书》、核酸阴性证明,查看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情况,方可入机构。三是强化属地管理,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开训前3天,按照防疫流程进行疫情防控模拟演练,让每位职工熟练掌握疫情防控操作流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到突发事件出现时,不慌乱,从容应对。四是备足防疫物资,做得家有“存粮”心不慌。根据机构规模及师生数量,提前备足备齐口罩、防护服、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同时对测温设备、消毒设备等防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二)开训后 一是日常防控实施“三门管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入机构,教职工、家长进入机构要扫两码、消毒、量体温登记,形成闭环式管理。(“三门”即:家门、机构门、教室门。第一门:家门。在训儿童每天早晨上学前在家进行体温测量并将结果和有无与中、高风险人员存在接触情况记录在《三门管理体温测量表》上,体温正常且未与中、高风险人员接触,方可进入机构进行日常训练。第二门:机构门。儿童进机构大门,手要进行无接触消毒、红外线无接触测体温,值班人员将儿童体温记录在《三门管理体温测量表》,体温正常进班级,体温异常送发热门诊,按规定报备。第三门:教室门。儿童进教室把《三门管理体温测表》交给单训老师,单训老师用水银温度计为儿童再次测体温,结果记录在《三门管理体温测量表》上,体温正常者进行康复训练,体温异常者按照疫情防控流程处理。每天上述流程循环进行。)二是重点场所严防严控。为避免消毒气味对儿童口、鼻腔粘膜的伤害,机构要求各班在每天上、下午儿童离园后对教室及所有物品进行消毒、消杀;对洗手间、卫生间、教室、功能室、走道等重点场所进行严格消杀(包括空气消杀),做到全覆盖、无遗漏、无盲区,无死角。儿童康复训练期间,单训老师在更换训练儿童时,对前一儿童用过的玩教具、桌椅、摸过的门把手进行酒精擦拭消毒,老师、儿童用免洗消毒凝胶洗手,做到人物同防。三是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机构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群,每天8:00前各班老师要摸排统计家长、家庭成员及因其他原因缺勤的儿童健康状况、生活轨迹等相关情况,各班老师将摸排情况上报机构负责人,没有异常也要进行零报告,如有异常必须及时报告,不得漏报、迟报、瞒报、错报。 淮北市聋儿语训中心“三门管理”流程图
|
|